8月初的美国夏威夷正值旅游旺季,凉爽的海风拂过游览珍珠港的人们被晒红的脸颊。138年前,同样的海风迎接来了一名来自中国的12岁少年,在这里登岸的一刻,谁曾想过他的命运将有如此大的转变,大到能改变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历史图景。
为表彰孙国雄(左)及孙中山中心基金会对弘扬孙中山精神的努力,夏威夷州议会向孙国雄颁发纪念证书。
孙氏家族成员与檀香山市中心的少年孙中山雕像合影。
普纳荷学校的旧礼堂,可能是檀香山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座孙中山少年时曾经长期待过的建筑物。
这名少年名叫孙文,也就是后来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夏威夷之于他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曾说:“这是我的夏威夷……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在这里,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政府,这样的政府意味着什么。”
138年后,为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他的曾孙孙国雄将孙氏家族、革命支持者后代、全球孙中山研究机构的代表共160人带到曾祖父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他们重新探访伟人曾生活的瓦胡岛、茂宜岛,交流家族故事和研究成果。孙国雄希望,通过交流,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遗产能够在全球得到继承和发扬。
齐聚夏威夷寻先祖足迹
欢迎晚宴上,孙中山玄孙、22岁的孙伟仁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吹响海螺——这是夏威夷当地举办重大活动时欢迎仪式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几天,作为家中嫡长子的孙伟仁还要重复这个动作好几次,“这个并不是很难,不过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他笑道。
活动全程都按照夏威夷的风格进行,人们穿着色彩绚丽、充满热带风情的花衬衫,嘉宾们被戴上新鲜的花环。尽管语言未必能自由沟通,但他们庄重而热情地互道“Aloha”(夏威夷问候语),认真地聆听别人的故事,看看是否能和自己所知道的联系在一起;他们走访少年孙中山曾读书的学校、为革命筹款奔走的地点;当看到难得的历史照片,每个人都纷纷掏出手机、照相机记录下来。
这是孙中山中心基金会的“首秀”,也是今年全球首个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系列活动,孙家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辈、孙科的两个女儿——94岁的孙穗英和91岁的孙穗华也有参加。对操办整个活动的孙国雄来说,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在夏威夷这个特别的地方,邀请到这些特别的嘉宾前来参加,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和世界各地今年都将举办很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但我们家族却从来没有办过,我就想为什么不在夏威夷办一个属于孙家的,让大家都聚到一起呢?”谈到初衷,孙国雄说,考虑到两位居住在洛杉矶的姑姑年事已高,不适合长途旅行,把地点定在基金会所在地、孙中山最先真正认识西方的夏威夷,也是为了方便大部分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家庭成员,让年轻一辈来看看先祖成长和奋斗的地方。
事实上,孙氏家族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齐聚一堂。这个大家族中,能看到华裔、白人、波利尼西亚等各种民族的面孔。无论如何,“团圆”是全人类共同的、本能的期待,从上至年过90的老人,下至仍在学步的婴儿的脸上就可以看见团圆的幸福感,40多位亲属济济一堂,共享天伦,的确是美事一桩。
选择夏威夷的另一个原因是,孙国雄认为,两岸四地、东南亚等地区对孙中山的研究都已经很深入,但在夏威夷这个革命思想发轫之地,华侨之间流传着大量孙中山的故事,却尚没有对相关历史形成系统的研究,这次邀请来自全球的相关机构前来参与,就是期待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代酸子树播种到全球
而1900年1月20日的火光,至今仍燃烧在檀香山华人的记忆里。这场大火烧毁了檀香山唐人街绝大部分的建筑,也烧毁了华侨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下来的财富。火灾的原因早已无从稽考,但今日当人们要想在夏威夷寻找一点孙中山当年活动的蛛丝马迹,发现几乎没有幸存下来的地方——他加入“洪门”的国安会馆、发表演讲的电影院、成立兴中会的友人家、发行兴中会党报的报馆等,全都付之一炬。
孙国雄带着参加活动的几十人浩浩荡荡地穿梭于檀香山的大街小巷,后人们拿着老照片在崭新的建筑前拍下纪念照。现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正是华侨当年垦荒种稻、白手起家的地方,人们在感叹沧海桑田的同时,更好奇百年前那个十多岁的少年在这片“新大陆”受到哪些启发?
在这片土地上,唯一保留至今、孙中山本人切实待过的地方,便只有檀香山市普纳荷学校内的一座两层高的老校舍,以及离它不远的那棵酸子树。在晚辈的扶持下,孙穗英、孙穗华坚持走完了在瓦胡岛的历史遗迹探访。当到达这座老校舍面前、走在酸子树的树荫下,她们和其他几十位参加者一样,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力量。
孙中山1883年从伊奥拉尼学校转到普纳荷学校,读了两个学期。从一个多世纪前直到今天,这两所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当年的“贵族”和如今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雨后的夏威夷天空湛蓝湛蓝,学校的草地绿得发亮,白色的老校舍显得低调而谦逊。事实上,这里曾走出过两位总统——孙中山和奥巴马。
普纳荷学校的负责人介绍,孙中山当年最喜欢坐在酸子树下,也许是在思考东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他觉得酸子树的果实吃起来像话梅。”领队的夏威夷孙中山基金会副主席陈燕女士说。于是后来他将种子带回了中国,并种在自家门口,也就是今天人们在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前还能看到的那棵盘龙虬枝的酸子树。来自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副馆长叶璞则告诉同行的人们,2001年,他们曾从翠亨村带走了一颗种子,把第三代的酸子树种在晚晴园的花园里。
“我想他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思考,以及反抗权威的精神。”学校负责人说。今年3月,普纳荷学校与孙科创办的中山纪念中学正式结为友好学校,100多年后,普纳荷与翠亨村又发生了新的联系。
团结华人共同实现“中国梦”
用孙中山思想和精神这一“最大公约数”团结华人,是孙国雄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为此,2014年他在夏威夷成立了孙中山中心基金会。“我结束了从事37年的电影业工作后,成为了一个地产投资人,如今也差不多退休了,开始思考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当我逐渐意识到孙中山在全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我就决定以‘统一中国,团结华人’为己任。”他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和家人都身体力行。在夏威夷4天的活动包括了两天的史迹探访、一天的论坛,对73岁高龄的孙国雄而言,这首先是对体力的极大挑战。过程中不仅要带好几十人的队伍,还要协调好时间、车辆、机位、翻译等琐事,尽管各个岗位上都安排了工作人员,但偶尔还是要孙国雄和夫人亲自出马。旅程中,不时会看到孙国雄需要坐下歇息,或者伸展腰部放松肌肉。尽管从一举一动中能看出他身体上的疲劳,却也能在行动话语间感受到他精神上的高昂。
“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侨,孙中山的名声、影响力都曾深深地震动了我。现在我已临近退休,生活富足,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时,我发现自己也可以追随孙中山,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影响中国和全球的华侨。”孙国雄说,“在华侨心目中,孙中山是第一个团结华人的人。我之所以在美国创办孙中山中心基金会,就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和他的支持者们所做过的一切,将孙中山与华侨之间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
对于父亲孙国雄这几年为传播和弘扬孙中山精神积极奔走,孙伟仁感觉到很骄傲,今年大学刚毕业的他也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他的两个姐姐也正在台北上学。“父亲创办基金会、组织大家来夏威夷,正是践行了孙中山先生团结所有人的想法。”孙伟仁说活动能成功举办确实很不容易,“谈不上使命感、责任感什么的,我很乐意参与其中。”他说。
“今年基金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助办好15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也定下了一些目标。现在正尝试从夏威夷政府手里获得3英亩的土地,建一座30万平方英尺、高6层楼的建筑,建设孙中山中心,促进文化、经贸交流。”对于基金会未来的道路,孙国雄在心中已有很多计划,包括组建全球性的研究机构、智库,推动国内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等,最终携手全球华人共同实现“中国梦”。
■相关
“一个多世纪后,兄弟俩又站在一起”
飞机降落在夏威夷茂宜岛,这里清新的空气闻起来与欧胡岛有种不一样的气息,放眼望去尽是甘蔗田,只在美丽的海湾旁点缀着城市的繁华。小岛南部的高山上,站立着一位香山人的铜像,俯视着他曾拥有的4417英亩土地。他就是孙中山长兄孙眉,那个把孙中山带到夏威夷的人,那个被称为“茂宜王”的人,那个倾家荡产支持革命的人。而在他的旁边,便是革命先行者、弟弟孙中山的铜像。
“一个多世纪后,兄弟俩又站在了一起。”孙眉曾孙孙必胜感叹道。作为唯一居住在国内、居住在中山的孙氏族人,他也为这次夏威夷之行辛苦奔波。堂弟孙国雄带大家专程来到茂宜岛,了解孙眉在这里的经历、对革命的贡献,也让他十分欣慰。
孙眉的卡马奥力农场一直从高山延伸到海边,只有来到现场才能感受到孙眉拥有土地之广袤、家业之庞大。经过两次易手后,这里如今属于哈雷卡拉(Haleakala)农场,现在并没有种植农作物或放牧,只是一片私人拥有的荒野。当年留下来的痕迹,只剩下山坡上堆砌的两座石头水库,它被当地人称为“迷你长城”。当孙眉的财富像水库中的水不断积累时,孙中山正意欲推翻满清政府,发动武装起义。革命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便来自于孙眉变卖农场912头牛的钱。从此以后,孙眉陆续为革命贡献了7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站在水库顶上,极目远眺可看见茂宜岛的海湾。虽然已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孙必胜仍感慨万分,他和当地的研究者交流最新的发现,询问孙眉故友后代的近况,又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研究曾祖父孙眉过程中发现的历史点滴。
2011年,由孙必胜编写的《我的曾祖父孙眉》出版,第一次从亲属的视角讲述了孙眉一生的事迹。“大家对孙眉将孙中山带到夏威夷,兄弟俩又因为宗教问题吵架,孙中山又被送回中国这段历史还是不太了解的。”这几年,孙必胜仍在整理家中的史料,“希望把我知道的故事、先人留下来的东西整理起来,再梳理一下我们的家史、家风。”
给儿孙们讲家史,邀请海外亲友回国探访,鼓励下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孙必胜感到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作为孙氏后人,是应该做一点事情,”他说,“我们现在也常探讨如何把孙家的传统传承下去,这非常重要。”
指导单位:中山市委宣传部
学术顾问: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历史副研究员 郭昉凌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原馆长 萧润君
策划:赵威 陆兴华 统筹:罗丽娟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嘉琳
上一篇文章:暂无更新
下一篇文章:暂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