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逝者】周有光:50岁搞拼音系统 110岁时还每天写篇稿子
【逝者】周有光:50岁搞拼音系统 110岁时还每天写篇稿子
编辑:同根家谱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3535次  更新:2017-01-16 12:03:31

20170116092442_90051.jpg

2009年4月17日,周有光在家中接受采访。CFP供图

2017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1月14日凌晨,周有光离世,享年112岁。

50岁之前,周有光从事经济学研究;50岁之后,他转而进入我国语言学领域,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曾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是我国语言规划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对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世前数次入院治疗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美系主任的张森根,与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年少时就是同学,也是多年的玩伴和好友。这些年来,他时常走进周有光的家门。

昨日下午,南都记者拨通张森根电话时,他刚从常州回来。他去常州参加周有光的112岁庆生座谈会。

张森根告诉南都记者,周老晚年遭受两次致命打击,一次是98岁时妻子张允和去世,另一次是110岁时儿子周晓平病逝。“因为他有常人不具备的生命力和定力,他都挺过来了,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周有光身体需要维持健康的平衡比以往更为困难,不得不数次入院治疗。”

张森根说,2016年11月25日,他上门告诉周有光三联书店将出版关于他的画传《穿越世纪之光———周有光画传》,并请他审阅《画传》的出版说明。“当时周老热情地与我握手,先谈了几句他短期借居旅店的情况,然后聚精会神地开始读我交给他看的打印稿。他看后很髙兴,还很兴奋。短短四五百字,他几乎看了五分多钟。我告诉他这将是三联书店为他出的第11本书,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后他双眼看着我,双手合十,说了几句称谢的话,我就匆匆告辞了。”

对于周有光离世前的状况,张森根说,2016年12月5日周老因发烧进医院里住了三周,不过,12月27日又出院回到家里。

从经济学改行到语言学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10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张允和去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会议结束后,年过半百的周有光决定“半路出家”,从经济学改行到语言学。他被调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不久参与到拟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中。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

在这份汉语拼音方案中,周有光提出了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三原则。他认为,汉语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表音的用处很大:它使得儿童和文盲能够以此为工具认字,也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汉语拼音一方面是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曾表示。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一口气讲三节文字改革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是周有光的得意门生,长期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也是因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增加了师生两人的往来。

苏培成对南都记者回忆说,大概在1960年,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周有光就作为外聘专家,“讲授文字改革的课程,一口气上三节课”。

不过,苏培成大学阶段只是普通的一名学生。直到“文革”后,苏培成等一些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周有光比较关注这个方面,他们才交往密切起来。也是在“文革”后,他开始尽心做周有光著作出版方面的事务。

苏培成说,差不多在20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郝铭鉴找到他,表达出想要出版周有光文集回卷本的意愿,他觉得非常合适,就在没告知周有光的情况下,欣然许诺。

当他告诉周有光时,周老先生非常同意这么做,还希望苏培成担任此书主编。苏培成认为主要贡献是周有光,他做主编非常不合适,所以,当时他说这本书不设主编。

2002年1月1日,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出版。当时,苏培成专门给周有光送去图书,他说,周先生看到出版新书后也很高兴。

苏培成告诉南都记者,他和周有光时常往来书信谈工作、谈学术,后来,他还集纳了100多封往来书信,编成了一本《语文书简:周有光与苏培成通信集》,于2016年出版。

“110岁时还每天写篇稿子”

现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的郑勇,距离第一次见到周有光,也已有二十年光景。郑勇对南都记者说,1996年他刚来到三联书店编辑部之初,就到书店不远处的周有光家里拜访,自此以后,每逢春节过年、周有光生日前后,都会去他家探望。

有时,他也会陪同国内外慕名而来的读者登门拜访。在郑勇的印象里,周有光对读者来者不拒。他说周老90岁以后听力不好,登门拜访时,他时常带着一摞纸,进行笔谈。

三联书店八十周年店庆时,郑勇还和同事一起登门求字,“那时他108岁,随手用圆珠笔写下了‘历久弥新’的祝词,这与三联书店非常契合,我们都很高兴。”郑勇还提起了周有光和三联书店的渊源。他说,周有光和三联书店的创始人邹韬奋,当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就是师兄弟,邹韬奋比周有光早一年入学。

自1996年郑勇初次拜访周有光后,20年来周有光小屋格局没有动过。“破书桌,破沙发,满是图书的书架。近些年来,他起居都是在小书屋里面。”

汪家明1997年第一次去拜访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当时他还是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

汪家明对南都记者讲述,1997年12月4日,他和其他人到周有光住所拜访,主要是想要为周有光、张允和老两口出版一本照片故事的书籍。

2002年,汪家明从山东画报出版社调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他在三联书店期间,参与指导出版了多本周有光有关的书籍。汪家明说,周有光写过许多小文章,集齐50篇就纳为一卷,并没有按内容区别对待,“有些内容虽然过时,失去时效性,但是很精彩”。

后来他帮周有光从6本书中精挑细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类,选编成了一本书籍,当他送到周有光面前时,周有光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在汪家明看来,周有光是一个特别能写文章的人,“110岁时去看望他,他还是每天一篇稿子。他眼镜上有个放大镜,那时他看大字版《参考消息》,每天写一篇国际问题方面的文章,字体很工整。”

晚年倡导“基础华文”运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一直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里进行广泛探索和创造性研究。他提出,“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拼音字母化”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基本内容。面对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他又增加了“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两项要求。

周有光还以“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为学术界所称道。周有光还担任《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周有光晚年仍然笔耕不辍,重新修订了《比较文字学初探》等学术著作。在98岁高龄时,周有光还倡导发起“基础华文”运动,呼吁设计一种简易的华文,便于华侨进入华夏文化宝库。

周有光还十分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问题。他认为,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出汉字,值得大力推广。而对“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周有光保持着冷静的思考。他认为,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才能有助于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

采写:南都记者吴铭

作者:吴铭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32号复兴城A1区A2002号

电话:0898-68528752

邮箱:386602732@qq.com

海南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琼ICP备16003291号

CopyRight © 2018 1roo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同根家谱